金鳳區親水苑小區有位老黨員,名叫馮良英。入黨27年來,馮良英始終堅守黨員本色,不忘初心,踴躍參與基層治理、民主協商、志愿服務等各項社區工作,貢獻“銀發力量”。“我們黨員就要像棗樹那樣,越是往群眾心里長,越能結出金燦燦的‘民心果’!”馮良英在參加主題黨日活動時堅定地說道。
親手植綠扮靚小區環境
親水苑小區建成于2004年,建成之初,小區有大片土地裸露,缺乏綠植。時年59歲的馮良英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。為了給小區添綠、防沙,他充分發揮黨員表率作用,帶頭在25號樓前的空地上種下棗樹、杏樹等樹木。在他的悉心照料下,這些小樹苗茁壯成長,幾年后便開花結果。
“來嘗嘗,這是小區的地種出的果子,都來嘗嘗甜不甜!”從此,每到果子成熟的季節,馮良英總是笑意盈盈地摘下滿滿一大筐杏子和棗子,熱情地送給居民和社區工作人員,小區里面的老人、小孩,幾乎都品嘗過他種的果子,居民們一邊吃著香甜的水果,一邊夸贊老馮“用心,種得真好”,有的居民笑稱這些果樹是“共享果園”,“老馮一人栽樹,小區人人嘗果”。
帶頭讓綠 支持小區改造
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小區設施逐漸老化,小區內積水、內澇問題尤為凸顯。2024年6月,親水苑小區要實施海綿化改造工程項目,這意味著居民們種植的很多樹木將被移栽。
“各位叔叔阿姨,工程建成以后,下雨天小區里就不會積水了,為了長遠發展,咱們大家都要支持海綿化改造工程。”清水灣社區黨委書記吳海明說。
“我不同意!”一位居民激動地高聲說,“這些果樹長得好好的,怎么舍得挪走呢。”“就沒有別的辦法嘛?我們已經習慣了年年吃這樹上的杏子,你看樹干都這么粗了,咋能說移走就移走?”居民們議論紛紛,討論陷入僵局。
“大家靜一靜,不改造的話,道路積水、濕滑嚴重,改造是為了大家好。按照園林部門的要求,這些樹木都會辦理移栽手續,移栽的地方也已經給大家找好了……”吳海明耐心地向大家解釋。為了推進此項工作,這是社區第四次召開協商會議了。
這時,坐在一旁半天沒有說話的馮良英扶著桌子緩緩站起來,他語氣緩慢但目光堅定地說:“我也是種樹人之一,對這些樹的感情不會比大家少,但我更是一名共產黨員。我深知,‘樹能移,人心不能移’,要是連我這個老黨員都舍不得,不支持、不配合,這項工程還怎么推進?大家都要理解工作人員的難處。書記,先挪我的樹!”
會議室里頓時鴉雀無聲,繼而爆發出一陣掌聲。這位老黨員的話如同一劑強心針,讓在場的居民無不為之動容。“馮叔伺候這些樹特別上心,小區里誰沒吃過馮叔樹上的棗,他都帶頭了,咱們也得跟上!”支持聲一聲蓋過一聲,居民們連連表示全力支持社區工作,跟著老黨員的腳步推進項目改造。
如今的親水苑小區,下雨了地面不再積水,小區排水管道進行了疏通、更新和補建,破損路面也全面修復硬化,到處綠草如茵、鮮花盛開,美麗宜居的環境讓大家連連稱贊:“海綿小區改造得真好。”(記者 徐碧穎)